Search

#今日疫情重點 【預防接種組專家會議認同混打,建議1~3類已接種AZ疫苗者,第二劑可打mRNA疫苗;...

  • Share this:

#今日疫情重點 【預防接種組專家會議認同混打,建議1~3類已接種AZ疫苗者,第二劑可打mRNA疫苗;國產高端疫苗納入公費接種行列,優先提供給過敏者】

今日台灣新增12例COVID-19(又稱新冠肺炎、武漢肺炎)本土案例,其中10例已知感染源(5例為居家隔離期間或期滿檢驗陽性者),個案分布範圍也愈來愈小,分別是台北市7例、新北市5例。此外,今日還有1例境外移入,沒有新增死亡案例,至今解除隔離人數佔確診人數的87.6%。

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、衛福部部長陳時中表示,今天上午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(後稱ACIP)專家會議討論出兩項結果:國產高端疫苗將會納入公費接種疫苗的行列,以及認同混打,並建議指揮中心可先針對第1~3類接種AZ疫苗者,提供mRNA疫苗(現階段為莫德納疫苗)作為第二劑,後續待指揮中心決議開放時程。

而全台有7萬劑莫德納疫苗即將到期,陳時中日前表示將會回收安排給第7類族群接種。不過今日陳時中說,昨(24)日已和地方政府再三確認,都表示這些即期疫苗有在他們的規劃內,可以在效期內打完。指揮中心也會密切聯繫,若溝通中發現接種有問題,中央就會介入協助,讓疫苗能在期限內使用完畢。

■高端疫苗納入公費接種行列,建議優先提供給對腺病毒、mRNA疫苗過敏者使用

陳時中表示,ACIP決議可將高端疫苗納入現行的公費接種計畫。指揮中心接下來會立刻跟高端公司確認供貨計畫,精確計算、盤點量產的時程,規劃如何接種。

衛福部食藥署在19日宣布高端疫苗(MVC-COV1901)中和抗體數據不劣於AZ疫苗的中和抗體,得以專案製造申請案。審查會議中20人投票,18人同意(15人有條件同意)、1人不同意、1人主張補件,建議可提供20歲以上成人接種。當時僅公布通過結果,並沒有細部數據,以及未來如何使用。

台大臨床醫學教授、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建璋接受《報導者》採訪時即表示,高端疫苗目前做到二期,無法知道病毒入侵人體能否抵抗,因此若與AZ、莫德納平行使用有其風險,建議提供給現階段疫苗還不足以涵蓋的族群使用,或是擔心有副作用而不願接種莫德納或AZ疫苗的年長者,作為「補充」使用。

台大兒童醫院院長、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也表示,高端疫苗的使用難在如何「定位」這支疫苗,該讓所有人全面接種?還是作為追加劑使用。(延伸閱讀:「解析首支取得EUA的國產高端疫苗」https://bit.ly/3BsnGUT)

對此,陳時中回應,目前初步會建議將高端疫苗提供給對腺病毒(AZ疫苗)、mRNA(莫德納疫苗)過敏、不適合的族群優先使用,其他使用狀況,還是會由指揮中心再根據疫苗施打狀況做規劃。

至於高端疫苗何時應完成三期,或至少做完三期期中分析,以及一年後要提交的疫苗保護效益報告,目前指揮中心都還沒有詳細說明時程,陳時中表示,這部分仍會由食藥署負責監管。

■專家會議建議開放混打,指揮中心將擇日宣布開放時間

今日上午專家會議的另一個決議,則是建議可開放混打,第1~3類族群,第一劑接種AZ疫苗者,間隔8週以上,第二劑則可接種mRNA疫苗(目前即莫德納疫苗)。

陳時中表示,專家建議兩劑間隔8週以上,但目前還是會以間隔10至12週做相關規劃。至於為何是建議開放第1~3類,而非所有符合資格的民眾都開放混打,指揮中心發言人、疾病管制署副署長莊人祥接受《報導者》採訪時表示,第1~3類最早接種,風險最高,混打也會按優先順序來開放。

陳時中強調,這是專家提供的建議方向,是否實施、何時實施都會由指揮中心再研擬,並非即日起就適用;要實施還需要一點時間,因為混打會造成計算疫苗數量困難,且原本的疫苗登記平台也還沒有混打登記的規劃,目前雖傾向採用單一平台登記,但地方政府也有提出意見,混打可採用自己原先的平台,這些都還需要進一步討論。

此次開放的做法,是AZ+mRNA疫苗,英國、西班牙研究都認為AZ+mRNA疫苗副作用小幅上升,但抗體更高,德國總理梅克爾也是採此種方式混打;加拿大國家免疫諮詢委員會(NACI)則建議,若要進行疫苗混打,第一劑打AZ疫苗者,再混打mRNA疫苗;第一劑若接種mRNA疫苗,則不建議混打AZ。黃立民接受《報導者》採訪時解釋,mRNA疫苗第一劑打完的保護力約只有50%,因此第二劑是非常重要的補強,兩劑都打完,才能讓抗體增加;但AZ疫苗的免疫原性沒有mRNA疫苗高,若將第二劑時換成AZ疫苗,對免疫系統來說刺激並不大,效果就不會比打兩次mRNA疫苗來得好。(延伸閱讀:「疫苗混打效果會更好嗎?」https://bit.ly/3eSt5uB)

不過,日前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,由於國際上多是AZ+BNT混打的研究,較少AZ+莫德納的研究,儘管莫德納、BNT兩種疫苗都是mRNA平台,但仍是不同疫苗,因此認為還需更多研究再討論開放。

關於今日專家會議的討論有哪些突破?陳時中表示,今日會議中統整國際上目前廣泛的研究,專家確實有相當程度的辯論,國際上雖然有許多資料,且有形成混打的國際共識,但並非明確的一面倒,國外的研究也可能受到人種不同而有影響。但專家討論後認為,目前資料看來對安全性、有效性已有一定程度認同,因此做出建議混打的共識。

(文/陳潔 ;攝影/楊子磊、鄭宇辰)

#延伸閱讀
【專家大解析——首支取得EUA的國產高端疫苗,防疫角色如何定位?保護力監測與國際接軌考驗在哪?】https://bit.ly/3BsnGUT
【顧正崙/國產疫苗EUA核可後,需要思考的5個問題】https://bit.ly/371mkSJ
【疫苗進行式:COVID-19全球疫苗接種即時追蹤】https://bit.ly/2TFeFX0

#報導者 #COVID19 #本土案例 #確診 #疫苗 #混打 #國產疫苗 #高端 #AZ #莫德納 #mRNA


Tags:

About author
財團法人報導者文化基金會 台灣正在經歷一場劇烈的歷史性改變,不論是新舊世代的價值變遷,或者新舊媒體的典範轉移,對新聞工作者都是全新的挑戰。 然而,無論挑戰多麼嚴苛與艱難,我們依然對新聞工作充滿熱情與信念,並且知道台灣社會需要一個能以真實而深度的報導,去挖掘重要議題、監督公共政策、推動進步價值,拓寬我們的國際與文化視野的媒體。 因此,我們決定成立一個新的新聞網站:報導者。 「報導者」這個名稱說明了我們將回歸新聞工作的初心與本質,致力於具有手作質感的深度報導;而做為網路新媒體,我們也將勇於探索網路新工具與呈現方式,重視網路的公共性與開放性,並結合各種進步價值與公民力量。 更具體而言,「報導者」會關注三大領域:在地議題的深度調查、國際與中港專題、文化與思想報導/評論。 「自己的新聞自己救」,我們深信,除了犬儒、失望與憤怒, 要改變台灣的新聞環境和公共領域,我們必須勇敢地往前走出一條不同的路,開始一場台灣的新聞小革命。
《報導者》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。秉持深度、開放、非營利精神,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。
View all posts